滤镜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外置配件,通过改变进入镜头的光线,创造各种不同的画面效果,是我们拍摄的好帮手。 然而,使用滤镜也需要正确的方法,否则发挥不出滤镜的性能,更是可能为照片创造出不可预期的瑕疵。 1.忘记调整角度 滤镜可不是安在镜头前边就完事了的,有的滤镜需要不断调整位置、角度,以达到最佳使用效果,如偏振镜。 偏振镜一般由两个可旋转的环圈组成,带锯齿的下圈起固定作用,用于将偏振镜镜体固定在镜头上;旋转上圈则可以改变入射光线角度。 在隔着玻璃拍摄,或拍摄水底景物时,需要不断旋转上圈,改变对入射光线的“过滤"角度,以达到最大限度消除反光的目的。 旋转上圈,会对消除反光的效果有多大影响?下图就是个好例子。 左、右图分别是在旋转上圈的过程中,反光最强和最弱的画面,差距很明显吧。 在调整好上圈角度,达到最佳消光效果以后,就可以进行拍摄了。 但如果您改变了一下拍摄角度,或者横幅改直幅,可能就需要重新调整偏振镜上圈的角度,否则消光效果不会理想。 另一类需要经常调整位置的是中灰渐变镜。 中灰渐变镜 中灰渐变镜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,镜面由暗到明渐变过渡,常用于大光比拍摄场景。 例如,在拍日落时,用暗层对准明亮的天空,亮层对准较暗的地面,就能有效达到压暗亮部,平衡光比的作用。 利用中灰渐变镜拍出的日落 在实际应用中,我们需要不断调整中灰渐变镜的渐层位置,让滤镜的暗部对应画面中的亮部,以达到最好的压光效果。 当您改变取景角度或变焦时,画面的明暗分界线位置会改变,您也要重新对滤镜的渐层位置进行调整。 千万不要让滤镜的暗部盖住本来就暗的地面,适得其反。 2.错误搭配镜头 部分滤镜在搭配特定镜头使用时,会出现问题。其中最典型的是偏振镜+广角镜的组合。 之前说过,偏振镜的实质是“过滤”特定角度的散射光,能使天空更蓝。 但如果用广角镜+偏振镜拍摄侧光位的天空,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: 如上图所示,在偏振镜作用下,左侧天空变得更深更蓝,而右侧天空由于离太阳较近,仍旧发白。如此显著的颜色差异,非常不自然。 此外,加载偏振镜,会进一步增强广角镜头的暗角,即画面四个角上的黑场。暗角会更黑更明显,如下图所示。 当然,如果这是你想刻意追求的画面效果(有人还喜欢用 PS 等后期程序制作、强化暗角呢),那当我没说。 相比之下,广角镜+可变式 ND 镜的效果就更具破坏性了。 可变式 ND 镜在结构上近似于两片偏振镜的组合,通过旋转调整两片镜片的相对角度,达到改变 ND 值的效果。 可变式 ND 镜 偏振镜搭配广角使用,会使得画面的暗角更显著,而两片偏振镜更会在画面中央产生奇异的“十字黑场”效果。 十字黑场效果 当然,并不是广角搭配可调式 ND 镜就一定会产生十字黑场,只是在调整 ND 值时需要格外注意。 焦距越短的镜头,这一现象越容易出现。 3.忘记“漏光”防护 滤镜有两种,方形的外接插片式和圆形的螺旋卡口式,两者各有优劣。 圆形的螺旋卡口式携带、装载更方便,但只适用于特定口径的镜头;相比之下能“万用”的方形插片滤镜更适合多镜头党。 除了体积大携带不便,安装较麻烦之外,方形滤镜还有一个比较隐蔽,可能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缺点:“漏光”。 插片式的外接方式,总会在滤镜与镜头之间,多多少少留下一点缝隙,少量的光线可能会透过这个缝隙漏进来。 在高速快门下,这点漏光量微乎其微,根本造成不了任何影响;但在长曝光拍摄中,这种漏光很可能就会对画面产生影响。 例如,在日间长曝流水中,漏光可能导致画面部分过曝,或产生耀斑; ND 镜漏光产生的耀斑 而在夜间长曝星空、星轨时,会产生“紫边”,或者其他颜色的七彩边。 漏光导致的紫边现象 解决方案其实也很简单,用黑布把缝隙盖上就是啦。不要嫌麻烦,摄影,本来就是精细活儿,不是么? 4.忘记清洁滤镜 大家对镜头的清洁一般都会比较注意,但对滤镜的清洁可能就没那么注意了。 理由也很简单——没那么常用。就像近视的人肯定经常擦眼镜,却不怎么记得擦看电影时才会用的 3D 眼镜一样。 下次在拿出好久不用的滤镜前,记得稍微清洗一下吧,方法和清洗镜头差不多。 目前,大部分滤镜都有镀膜,清洗的时候注意不要过于暴力,把它当成镜头一样小心呵护就对啦。 |